趋势观点

Trend view

健康管理商机|情绪压力解密

2017-06-22

21世纪的人们普遍步履匆匆,面色凝重,生活的步伐因为各式各样的压力在大脑的驱使下得到空前的加快。在中国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生活的人更是由于供需缺口导致住房和优质教育等资源稀缺度极高,普遍感觉到生活压力巨大,而这种情况对于在这些发达地区打拼的外来者来说显得尤为严重,[在北京工作的人们,都是处在高压状态下工作和生活,你想买房肯定需要一大笔钱,租房是要占工资的。]

事后解决与心理逃避

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压力,情绪压力困扰者的表现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首先能够准确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压力并且去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情绪疏解的人是少数,而这部分具有较高自我情绪观察能力的人在意识到压力时,采取的排遣方式也几乎是先验性的自我解决和事件规避型,如跑步等运动方式,[其实就是你跑步的过程中,就把压力放掉了…你就放空…你的脑袋里面,不会想那么多,那趁着没有想那么多的时候其实有些事情都忘掉了。]然而,大多数的情绪压力困扰者在进行压力管理时,往往是事后解决甚至一直处于心理逃避的状态,即当事人已经感受到自己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出现了生理障碍甚至演变为疾病时,才意识到其严重程度,而此时往往自我排遣自我预防型的措施已经无济于事,必须转向专业的心理诊疗师求助或者进行临床治疗,甚至拒绝一切治疗。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事后填补窟窿甚至事后仍然逃避问题的解决态度,原因之一是情绪压力困扰者对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意识不足,警惕性也较低。如注意力集中困难、健忘、犹豫不决等现象都可能是抑郁症的外在表现,然而,在第七届心理卫生学大会上报告的“中国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调查中,只有79%的受访者承认曾有过上述症状,但很少有人了解这有可能是罹患抑郁症的信号。原因之二则来源于社会歧视和舆论压力。大多数情绪压力困扰者除了对自己有无心理疾病意识程度不深甚至误认为这些困扰是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的之外,更会因为社会歧视导致即使知晓了自己的心理疾病也会迫于旁人的非议而拒不承认甚至遮遮掩掩,从而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造成最后去找心理咨询师治疗的往往是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并且这部分人在一开始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病,从而讳疾忌医。

情绪压力管理商机:心理疾病的预防

鉴于当疾病发生之后才去解决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因此若能在心理疾病发生之前就能对其进行可靠的预防,不仅能减少情绪压力困扰者的身心痛苦,还能在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如自杀等后果之前进行提前规避。

  • 情绪压力指标的准确监测
  • 当前,在即时监控的需求中,可穿戴装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借由对体温、睡眠、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实时监测,能够以生理反馈的形式得到情绪压力的指标,从而在感知到穿戴者情绪指标变异时发出警告。然而,这样的穿戴装置虽然能够利用科技容许人工所不能做到的持续、不间断的监控,但是却不能保证对情绪压力指标的准确性。因为人的心理变化是极大的,起伏不定,没有明显的表现模式,虽然呼吸、心率和皮肤排汗等无疑都是压力的信号,但他们也同时可能是其他情绪和活动的反映。因此,对于情绪压力指标的准确监测不仅要求实时动态性,更要求能对其指标所反映的具体情绪做出准确的解读,即明确这种情绪究竟是焦虑、压抑或是愤怒的哪一种,而这也应当成为未来可穿戴装置或者利用人体面部情绪识别技术所追求的方向之一。

  • 情绪压力诱因的准确解读
  • 情绪压力困扰者饱受心理困扰的一大因素是自身即使已经准确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波动,但是却无法准确识别导致这种波动的诱因,因此最终无法做出有效的自我排解,从而表现为情绪的更加低落和更多的身体压力症状,如头痛。还有一种情况是,情绪压力困扰者也许长期饱受某一种压力源的影响,但自己却不自知,如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下的患者容易出现暴怒的症状或者长期饮食“重口”的患者情绪也更倾向于不稳定和暴躁甚至只要父亲一出现在自己方圆几米的圈子内,就会体温升高或者流汗。然而对于这种持续时间很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当事人,甚至已经被其不知不觉地内化到了生活圈里面,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对外来因素有所察觉的困扰者来讲,他们往往对这种内生化的因素不敏感。所以,未来情绪压力监测技术应该在提高情绪指标识别的准确性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对患者进行情绪压力可能诱因的指引。

  • 有效无害的情绪压力舒缓方法
  • 不管是情绪压力指标监测还是情绪诱因的指引,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能够为情绪压力困扰者提供有效的情绪排解方法。因此,当前的针对心理指标的穿戴装置和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监测和追踪上,更应该着力为消费者提供简单方便而有效的舒缓方式。然而,无论是电刺激还是物理节拍等方法虽然能够刺激患者的神经,调适患者的情绪,但是这种利用技术或者设备作用人体来切实减轻压力仍然引发消费者的质疑和担忧。在不能保证高技术含量的缓解方法是否有效且无副作用时,消费者倾向于至少在没有到达非用不可的地步时,使用低技术的含量的方式,或许仅仅只是去散散步,也许对头脑和身体更有益。因此,未来情绪压力管理技术在探求切实有效的压力疏解方法的同时,或许还应该转移部分精力到方法的无害上。